心因性厭食症

發布日期:2022.05.12

 

心因性厭食症簡介

 

作者:精神科   顏如佑 主治醫師(99年11月)

 

小玲上了高中後,開始注意起身材了。她羨慕班上那些苗條的女孩,覺得那樣穿起衣服來比較美麗。為了減重,她選擇放學後留下來跑操場,從一開始的十圈,增加到後來的二十圈,她明顯瘦了5公斤。雖然她的食慾還不錯,但為了減重,她也開始嚴格控制自己的食量,只吃少許水煮蔬菜;若真忍不住多吃了些什麼東西,她也想辦法催吐或吃瀉藥排出。小玲身高160公分,體重從原本的55公斤減到32公斤,現在的她瘦骨嶙峋,月經也好幾個月沒來了,體力越來越差,連上學都有困難,即便如此,但她仍因擔心自己體重增加而限制進食。

 

像小玲這樣的情形,可能罹患了「心因性厭食症」。「心因性厭食症」的患者,對自己的體重及身材有不當評價,雖處於過低體重(例如低於標準體重之85%),仍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在女性則常發生至少三個月以上的月經週期無月經。「心因性厭食症」最常見之發病年紀介於14至18歲,青春期女孩約有0.5%~1%有此困擾,女孩罹病比例約男孩的10至20倍。

 

「心因性厭食症」的確切病因仍未明,但可能與生理、社會及心理因素均有關。有研究指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三種調控飲食行為之神經傳導物質若功能異常,則可能出現「心因性厭食症」。而社會文化過度強調身材,也助長了年輕女性之節食習慣,許多需要纖瘦身材之職業,如模特兒或芭蕾舞者,出現「心因性厭食症」之比例也較高。

 

「心因性厭食症」之患者因為長期飢餓、催吐或使用瀉劑、利尿劑等,常出現一些併發症,包括低體溫、低血壓、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無月經、心律不整、電解質不平衡、脫水等,嚴重時更可能致命,因此需及早就醫。此外,「心因性厭食症」患者也常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強迫症等。

 

  「心因性厭食症」之治療則視患者心理及生理併發症狀況來進行,可能包含住院治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家族治療等。當患者之身體狀況極差時,應考慮住院以處理併發症、提供足夠的熱量以改善其營養狀態,密切監測生理指標以回復身體功能。臨床上一些藥物的使用,如抗憂鬱劑,可改善「心因性厭食症」症狀,並治療其合併之憂鬱症、強迫症等。認知及行為治療則用來加強病患之情緒調適能力、改變對身體形象扭曲的認知及增加患者對自己飲食型態之監測及改變。家族治療則協助家屬了解及面對此一疾病,並建立治療聯盟。「心因性厭食症」之預後因人而異,患者之情緒狀態、人格特質、與家人的互動、對疾病及治療之接受度等,都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高醫醫訊月刊第三十卷第六期

Search

進階搜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