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肥胖的處置原則

發布日期:2022.05.17

青少年肥胖

                   的處置原則

 

           

 

 

 

作者:家庭醫學科 葉艾芸 主治醫師

 

 

 

青少年肥胖之流行病學與影響

 

 

    全世界包含臺灣的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都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多項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不僅會增加成年後肥胖的風險,在青少年時期就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健康問題,如內分泌系統的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糖尿病風險、性早熟,也可能會造成呼吸系統問題,如導致氣喘或惡化已有之氣喘、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等,在腸胃道方面,也會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其他尚有骨骼關節結構異常或肌肉骨骼不適。在心理層面,肥胖也可能造成自尊心降低,自我感覺不受重視與社交問題,如霸凌與羞辱,也會對自我身材不滿,進而誘發暴食或厭食等飲食問題。而成年後的肥胖更是和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因此青少年肥胖防治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青少年過重及肥胖的定義

 

 

    目前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作為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的檢定方法。衛生福利部對 2 至 18 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定義,是以該年齡層身體質量指數的百分位作為過重或肥胖的切點。當身體質量指數超過該年齡層的 85 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 95 百分位時為肥胖,在 95 百分位切點值的 120% 以上時診斷為極度肥胖,國民健康署另外有提供BMI建議值查詢網址: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9547 ,民眾可自行參考。

 

青少年肥胖的影響因素

 

 

    造成青少年肥胖快速增加的原因,除了少部分基因的影響之外,「不健康的環境-致胖環境」及「不好的生活習慣」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像是飲食習慣改變,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便宜又取得便利,以及學校內或家庭生活中的運動機會和運動量明顯減少。此外,家庭背景以及憂鬱情緒狀態等社會心理因素,也會影響青少年的肥胖相關行為。

 

 

青少年肥胖的臨床評估

 

    極度肥胖,及有合併症之過重或肥胖的學生應由學校開列轉介單,至基層兒科診所進行診療,並於必要時轉診至醫院或醫學中心兒科、家庭醫學科做進一步診斷及治療。在臨床評估及處置方面,可分為幾大項目:

  • 生活型態評估(飲食評估、身體活動評估、靜態活動評估、睡眠評估)
  • 過去病史
  • 家族史(肥胖病史、代謝症候群,特別著重家族心血管疾病及第 2 型糖尿病病史)
  • 理學檢查:例如皮膚是否有黑色棘皮症、是否有庫欣症候群造成的紫羅蘭色皮膚條紋、水牛肩及月亮臉、血脂異常所造成的黃斑瘤、檢查甲狀腺腫、咽喉是否有扁桃腺腫大、以及第二性徵發育等等
  • 實驗室檢查:有需要時可以評估血脂、血糖、肝功能
  • 其他會導致肥胖之風險因子評估

 

青少年肥胖的處置原則

 

    兒童及青少年仍在生理成長期,因此應避免快速減輕體重,而且維持目前體重或減緩體重增加速度,就能達到減低 BMI並改善體位的目的。建議可依據病患年齡與 BMI 嚴重度來調整減重的目標:若是BMI介於 85th-94th 百分位合併有健康風險,或是BMI 95th 百分位,則建議減重,以每周 1 公斤為限。青少年的減重主要以生活型態介入治療,在飲食方面:降低含糖飲料的攝取,在運動及活動量方面: 增加體能活動程度包括動態平衡訓練、增加肌力及肌耐力運動、有氧運動,在行為改變方面:以家庭為基礎的介入模式比較能達到效果!不建議以藥物與減重手術治療做為第一線的治療。

 

肥胖與疾病有不可分離的相關性,青少年的肥胖防治,應於家庭紮根,由學校把關,必要時轉介醫療院所全方位評估及定期追蹤

 

 

關鍵字:青少年肥胖、身體質量指數、減重

 

中華民國111年4月

高醫醫訊第41卷第11期

Search

進階搜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