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少年拒學-為什麼孩子不上學?

發布日期:2022.05.19

談青少年拒學-為什麼孩子不上學?

 

 

 

作者:精神醫學部 劉黛玲 主治醫師/副教授

 

 

 

   

「小孩只要星期一就說肚子痛要請假」、「小孩晚上常常躲在房裡玩手機到凌晨叫不起來不上學」……

 

    疫情前陣子剛趨緩,門診就多了很多家長,焦急的帶著拒學的孩子來求診,2021年疫情時代不但打亂了大人生活的節奏,也打亂了青少年的生活步調;尤其青少年階段原本就處在情緒不穩定的衝動期,也往往面臨課業、人際壓力的挑戰,在家學習的線上的課程讓原本不喜歡上學的孩子有了逃避的機會,彷彿只要躲在電腦、手機後面就不須煩惱學校裡所有的事,也因此當遲來的開學日來臨後,許多青少年回歸學校變得非常困難。常有家長問:為什麼孩子不上學?我通常會反問家長:如果可以每天在家玩手機不用上班,生活也過得不錯,你會想上班嗎?

 

 

    根據過去國外的統計資料顯示,拒學(school refusal)盛行率在學齡兒童大約占1-2%,在門診約為5%;拒學的成因非常多,包括家庭、學校、同儕、個人都可能是造成拒學的關鍵因子。拒學常常一開始僅是單一因素 (如:學習挫折、被排擠或霸凌),但隨著時間拉長而演變為系統化的結果;如被霸凌的孩子à衍生出身體化症狀(肚子痛)à不舒服請假在家玩手機à更不想上學,如此惡性循環下造成長期拒學的結果。當演變到後期時若僅是處理霸凌的問題,青少年早已沉迷手機,常會成效不彰,因此拒學的處理必須個別化的了解整個系統的關鍵因子才有機會改善。

 

 

     門診評估拒學有幾個重要的部分:(1)了解孩子缺席課程多久了?若是時間越久,累積越多的課業問題和朋友越來越少,都會讓孩子回到學校更加的困難,需要耗費的資源也越多;(2)了解孩子是否合併情緒困擾:最常見拒學的原因是焦慮,尤其是分離焦慮、社交焦慮等,有些孩子也可能合併有憂鬱困擾;(3)了解孩子是否有網路成癮、物質濫用等問題;(4)了解孩子的支持系統與可獲得的資源:包括父母親的態度、學校的資源,老師、同學的態度、孩子自己本身的期待等;先釐清這幾個部分接下來才能擬訂計畫介入。

 

 

     拒學的介入處理有幾個原則:(1)越早處理越好;(2)制定行為約定:與父母、孩子、學校三方討論可以達成的約定,如每天必須到校,不舒服可到輔導室,改善後必須回班上等;若孩子拒學時間已經超過半年,也可以採取漸進式約定,先約定每天到校半天等,隨狀況改善去修正契約,過程中可以討論並給予獎賞;(3)學校端要能參與介入計畫,包含提供諮商輔導,請導師降低課業要求,安排班上同學主動關心等,若在校有霸凌相關問題,能夠及時介入;(4)家長堅定孩子必須到校的約定,並持續給予關心和支持,對於孩子身體化症狀協助轉移並「適度忽略」 (如:很不舒服嗎,那我們先休息一下,你可以先看書,10分鐘後我們再出發到校);此外,不去上學在家時應禁止使用3C產品,讓青少年在家感到更無聊;(5)針對青少年部分:若合併有情緒問題時應給予治療;(6)即使在放假期間也應維持規律作息,家長並同時嚴格執行3C的管控;如此在系統化的介入下,孩子才有機會逐漸回歸校園!

 

 

中華民國111年4月

高醫醫訊第41卷第11期

Search

進階搜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