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回饋治療在青少年焦慮的應用

發布日期:2022.05.19

生理回饋治療在青少年焦慮的應用

 

 

 

 

作者: 精神科 張敬俐 護理師

 

 

 

『眉頭深鎖的母親陪著孩子來到門診區,孩子陳述著小六開始被自己非常好的同學排擠,每天回家躲在房裡哭,怕爸媽擔心不敢讓他們知道,害怕同樣的事情會再發生,與同學相處不易信任對方、人際互動疏離,時常出現低落的情緒。升上高三,即將面臨學測與指考,擔心時間不夠用,情緒低落狀況愈加頻繁且沒動力,有時狀況不好需要請假,又擔心進度跟不上』。

 

 

 

     這是門診常見的青少年案例之一,青少年情緒困擾表現較不典型,可能出現專注力難以集中、成績下滑、情緒焦躁、與家人衝突增加、人際關係變差、飲食習慣改變(食慾增加或減少)、身體不適(腹痛、胸悶、頭暈..),因各式原因請假或拒學,嚴重者將持續有負向情緒與想法、高風險性的自殺自傷意念與行為或暴力行為,故試著學習看懂青少年求救訊號很重要,當發現孩子有情緒行為問題時,建議增加親子互動,多聆聽及同理孩子的聲音,需要時尋求專業評估,如:學校輔導中心或醫療身心科別。

 

 

          研究文獻顯示兒童青少年焦慮症會對個案的自尊、社交關係、學業表現造成負向影響,預測成年期出現焦慮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高。早期辨認、進行有效治療,能降低焦慮症對青少年造成學業和社交功能的損害,並降低成年期焦慮、憂鬱疾患的風險。

 

 

青少年焦慮症的治療採取多重治療模式,包括:認知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對青少年個人及家屬進行焦慮症知識教育、校園諮商輔導等,一般而言,在選擇對孩子較為妥當的策略,需評估孩子所經歷的壓力源、嚴重程度和所造成的功能損害、家庭功能等。

 

 

        人在情緒緊張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系統會被活化,此時出現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瞳孔放大、抑制腸蠕動、呼吸短促不平順、靜不下來等生理狀況;生理回饋儀可測量與呈現肌肉活動電位、心跳、體表溫度、皮膚導電度、血壓、腦波、呼吸速率、末稍血液流量等生理數值;臨床上治療者透過生理回饋儀實際測量,讓個案看見自己在不同狀態下的生理反應,治療者進一步分析解釋數據,強化個案對身體各項反應的覺察,從中引導個案學習如何透過生理訊號的回饋來進行自我調節交感神經系統高張的過程,搭配學習腹式呼吸、放鬆冥想、肌肉放鬆等方法。當個案較能面對及接受自己的壓力時,就有機會將壓力化為助力。在青少年的生理回饋治療主要是引導其自我覺察能力,建立對焦慮的了解及建立合宜因應思考模式,發展應對焦慮技巧的過程。

 

 

       當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警訊時,建議家長在生活操作角度讓孩子能理解「你不是一個人獨自面對」,透過同理、陪伴與帶領孩子度過情緒困擾期,搭配家庭端、教育端及醫療端攜手合作,將能減輕 “少年維特”的煩惱。

 

 

高醫精神醫學部 情緒管理中心諮詢專線:0203-06580

 

 

 

 

 

關鍵字:生理回饋治療、青少年焦慮、認知行為治療、自我覺察

 

 

 

中華民國111年4月

高醫醫訊第41卷第11期

Search

進階搜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