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親子互動與溝通技巧
發布日期:2022.05.19
青少年親子互動與溝通技巧
作者:心理室 徐秀宜 組長/臨床心理師
青少年正處於大腦發展的風暴期,而社會心理的發展也正處於身分認同的重要發展時期,在這階段的孩子開始會有抽象化思考、反應較為快速、衝動,家長通常會發現孩子不像國小中年級以前這麼容易順服,常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或想法,變得愛爭辯、不好”管教”,因此對於過去親子互動上較以單向要求、事事為孩子做好安排的家長來說,不僅容易被惹怒,這當中還隱藏著難過、失落和挫折,不解為何孩子無法了解自己的苦心、不再需要和依賴父母。
青少年處於自我認同的發展時期,開始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驗證自己的想法,由此長出獨立的能力;他們也需要被同儕接納與認同才能建立家庭以外的人際連結,因此他們會開始往外參與同儕的活動,對於家庭活動的興趣減少,但並不表示他們不再愛自己的家庭。身為家長需要去理解這階段孩子在成長上的需求,鼓勵他們進行適度的探索,作為他們成長的後盾,孩子才會更了解自己、清楚未來的目標,也才能發展出獨立的能力與正向的自我認同。
面對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家長與孩子互動與溝通上可掌握幾個原則:少說、少做、多聽、多鼓勵。
少說:減少對孩子說教、給意見與嘮叨。孩子會爭辯表示他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也許思考還不夠成熟或太天真,但此時對他說教或給予太多意見,表示在否定他的想法和思考能力,會讓孩子覺得在家長眼中自己什麼都不好、都不會、不被認同,孩子便會開始反彈,不願再跟家長述說任何事而往外尋求認同。
少做:幫孩子想太多、做太多,對於反應較大的孩子可能引發更多親子衝突、拒絕溝通,而對於較順從的孩子來說,反而導致孩子變得怯懦、失去自信、沒有定見。這個階段開始要學習獨立,很多事必須自己經歷、嘗試才會理解可能遭遇的後果,也才能學習如何面對這些後果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心情的調適方式,過度幫孩子反而造成孩子的依賴,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多聽:曾有少女提起自己跟媽媽和姊姊聊天的差別,媽媽只是聽、沒什麼回應,好像不太有興趣,姊姊反應比較多,感覺對自己的話題感興趣,因此跟姊姊說話比較紓壓。當孩子嘗試分享自己的想法或經歷時,家長要以積極的態度傾聽和回應,需耐著性子聽孩子講完,不要急著批評或說教,家長必須對孩子保持好奇,盡可能以中性的態度和問句慢慢去探詢與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及感受(如:當時發生什麼事?同學怎麼說?你怎麼想?有什麼優缺點?),讓孩子在這過程中感受到被接納、尊重與關懷,如此可減少孩子防衛性的語言及親子衝突,孩子也才願意繼續跟家長聊天和溝通。
多鼓勵:當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需多給予正向的回饋,即使他們的想法或計畫不符合家長的理想,家長仍應以中性的態度跟孩子討論、引導他思考,在孩子想出一些可行的方案後,要適時讚賞他的努力,並鼓勵他嘗試以建立他的信心。此後家長只要作為他的後盾與啦啦隊,失敗了給予安慰、陪伴他度過低落的心情,成功了給予歡呼、鼓舞,孩子可以藉此建立對自己的正向看法,也會較安心、勇敢地去面對一些困難。
中華民國111年4月
高醫醫訊第41卷第11期